甲由可以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所有的甲虫都有用于咬食食物的嘴,用于触觉和嗅觉的触须。大部分甲虫有两对翅,前翅演化成粗糙的革状覆盖物,叫鞘翅,用于保护后翅和腹部。甲虫的胸由鞘翅、后翅和六条腿构成。









  甲虫像其它昆虫一样有6条腿用米行走、跳跃、挖掘或游动。步甲和虎甲都长有长腿可以逃脱捕食者,在上壤树叶堆中搜寻食物。蜣螂长有齿状腿以便可以滚动或掩埋粪球。龙虱长有含须毛扁平状的腿,使它们能在水中自由地追寻猎物。


  有些甲虫如金龟子可以飞行,它们的前翅相对后翅要小得多。在飞行时,鞘翅展开不动并不断拍动后翅,从而产生了它们起飞对所需的空气动力。多数甲虫能飞,但有些甲虫因为前翅并在一起,因而变得一点飞行能力都没有了。







  甲虫嘴的结构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进食习性。很多甲虫的嘴适于以叶子、种子和花蜜为食,有些甲虫嘴的结构适于以腐烂植物、死的动物尸体和粪球为食,有些食肉的甲虫长有镰刀形的嘴。而象甲和大豆象,这些依靠植物或吸食种子为生的甲虫,通常具有坚硬、适于咬食的腭骨和长鼻状嘴。







  甲虫能运用多种多样的信号来吸引异性。有些是利用自身漂亮的颜色和外表来吸引配偶;而有些如金龟子是释放信息激素。报死窃蠹在它掘出的洞中用头部拍打洞壁,而萤火虫可以利用特殊的器官放电来吸引配偶。






  多数甲虫经历一个完全变态的发展过程。雌甲虫通常把卵产在土壤中或植物中食物充足的地方。幼虫看上去完全不像成年的甲虫,而且以不同于亲代的食物为食,多数甲虫几乎不哺育它们的幼虫。但有些蜣螂却为它们的幼虫建造用于孵化的洞穴。


 很多甲虫是有害的,它们吃庄稼、种子、纤维等。然而有些却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有些甲虫可以为花授粉;有些以动物的粪便和腐败的动植物为食,从而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瓢虫可以帮助园丁消灭蚜虫和一些介壳昆虫。



  有些甲虫直接损害植物,有些充当传播疾病的载体,间接损害植物,榆树甲虫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它们的成虫和幼虫在榆树树皮下钻洞并传播导致芬兰榆树病的真菌孢子。在战后欧洲,这种疾病导致大量榆树的毁灭。






  南美的叩头虫像其他甲虫一样,有翅、短短的细腿、齿状触须和坚硬的外壳。当受到惊吓时,它会掉落在地上,身子的背面着地。它会不停地弯身体直到身子翻过来,带着咔嚓的响声飞快地飞走了,这种响声也可以惊吓捕食者。


  不是所有的甲虫看上去都黯淡无光的,金龟子科甲虫和木生甲虫都有亮丽的金属光泽。这些甲虫的颜色有的是由于阳光照到鞘翅上产生的光晕引起的,有的则是因为它们体内本来含有色素的原因。


  昆虫中有不少种类,形态奇特,色彩华丽,它们的生存行为和习性,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此类昆虫大多属鞘翅目,体形较大,壮实漂亮,因此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民间常把它们作为宠物饲养或制作成标本,竞相收藏赏玩,在数十万号昆虫中独领风骚。
1.独角仙:威武雄壮的坦克
  在昆虫王国,稀奇百怪的昆虫的确不少,但从威武雄壮的形态来说,数独角仙(图1)为最。这种漂亮的大型甲虫,从前很多人一直认为只有外国才有。其实,在我国云南、广东以及台湾省也经常看到它们的踪影。
  独角仙又名兜虫,在分类上属于鞘翅目兜虫科。成虫体型壮硕巨大,圆筒状,全身黑亮,雄虫头上长有像犀牛那样的长角,前胸背板上还长有一只刺壮短角,全身披着角质化的硬翅,这种形似坦克状的甲虫,爬行起来威风凛凛,一表“虫才”。在中国台湾省和日本,独角仙常是宠物商店中的宠儿,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不少昆虫爱好者见了也爱不释手,常把它们制作的标本作为艺术品欣赏;在国际上,常是人们收购的对象,竞相收藏玩赏。
  独角仙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乳白色,生活于土中,专吃植物的根和块茎,并在土中化蛹,每年一代;成虫常在树干和叶柄基部嚼食,有时一直吃到树心,造成整枝枯萎死亡。在台湾有一种独角仙,当地人称之为“犀角金龟”,常在椰树上危害,造成大片椰林被毁。对人类而言,它们也是害虫。
  在我国南方常见的独角仙,体长在3.8~5.8厘米之间,黑褐色具有光泽,成虫有趋光性。所以当你去南方旅游度假时,不妨趁夜晚散步时多加留意,凡有灯光照射的树干或墙壁上,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收获。如果你想饲养此虫亦不难,只需在饲养盒内放上点水果,它们就能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如你抓到多头雄虫的话,不妨放到一起,还能观赏它们比武相斗的精彩场面,重拾几分稚气呢!
2.吉丁虫:娇艳迷人的淑女
  人们总认为蝴蝶是最美丽的昆虫,但是当你认识了吉丁虫(图2)之后,可能会突然改变看法,觉得蝴蝶似乎不怎么出色了。
  吉丁虫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5000种,个体差异较大,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大多数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但令人费解的是它们小时候(幼虫)长得奇丑无比, 真可谓“虫大十八变”!尤其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幼虫专门蛀食树心,使之枯萎死亡,是林业上的大害虫。尽管如此,幼虫却是一味药材,能治疗疳疾之症,将功补过。
  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此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吉丁虫的鞘翅确实漂亮至极,在灯光或阳光下,能闪烁出灿烂的金属光泽,如同晶莹的珠宝。
  吉丁虫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且飞得远,所以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是捕捉的好时机。
3.象鼻虫:似象非象的长嘴婆
  当你看到图中(图3)的这头昆虫时,可能想到大象的鼻子。不过你千万别把它的口吻当成鼻子喔!这类昆虫除口吻特别长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触角生在口吻的基部,这在其它昆虫中少见,此外,它那管状头部能左右转动,非常灵活,犹如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的大吊车,十分有趣。此类昆虫因口吻如大象的鼻子,故人们称它为象鼻虫。
  象鼻虫又称象甲,成虫体态特殊,因为它的口器延长成象鼻状突出,称作头管。有些种类的头管几乎与身体一样长,十分奇特。象鼻虫在鞘翅目昆虫中是最大的一科,也是昆虫王国中种类最多的一群,在全世界达6万多种;它们个体差异甚大,小的仅0.1厘米,大的可达5厘米。
  象鼻虫主要危害花木果树。幼虫体肥而弯曲成“C” 形,头部特别发达,能钻入植物的根、茎、叶或谷粒、豆类中蛀食,是经济作物上的大害虫。
  象鼻虫不会咬人,也没有异味,故那些大型的象鼻虫常被人们捉来饲养,把弄玩耍。
4.天牛:力大无比的长角牛

  天牛俗称“锯树郎”,种类很多,大小不一。全世界约有2万种左右,我国超过2000种。
  天牛有牛劲,力气大,颜色形态各式各样,但它们对植物的危害是相同的。天牛以植物的皮、花、芽、叶、花粉等为食。幼虫蛀食茎干,造成植物枯萎,是林业上的大害虫。雌虫常把卵产在树干的裂缝里,待卵孵化后,幼虫钻入茎内或树心,穿凿洞穴,造成危害。天牛的幼虫为黄白色,肥长无脚,体形弯曲,是啄木鸟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在北美洲的印地安人以及我国云南、台湾等地的少数民族,十分嗜食天牛幼虫。
  在上海地区,要数星天牛最为常见。此虫体长约4厘米,体型壮硕黑亮,翅鞘上有白色斑点,十分醒目。触角呈丝状,黑白相间,长约10厘米。有趣的是当你抓住它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企图挣脱逃命。如若在其脚上缚一细线,任其飞翔,还能听到“营营”之声呢。天牛的玩法很多,如天牛赛跑、天牛拉车、天牛钓鱼、天牛赛叫等等,比起目前充斥市场的电动玩具来,玩这种“自然宠物”要有趣得多。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玩的时候,当心别被子天牛强壮的大颚咬着喔!此外,星天牛的幼虫还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可治疗疳疾、热病、咽痛、惊风、营养不良及心脏病等疾患。
  天牛头上的角是醒目独特的,细长而富有弹性,如同鱼竿。这在众多的昆虫家族中不多见。如图(图4)所示,该天牛的触角是体长的2.5倍,十分威武漂亮。大家知道,牛以角为武器,如西班牙盛行斗牛,两牛相斗,必以角相交,撕杀拼搏,以决胜负。那么天牛的角莫非也是用作武器吗?否也,天牛的角是灵敏的嗅觉器,它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出同伴(异性)的所在;同时兼具感触的功能。当它在觅食时,能嗅出哪种是美味佳肴;产卵时,常以触角开道,不停摆动,以探虚实,然后产卵。
  在民间流行一种“天牛钓鱼” 的游戏,十分逗人开怀。方法是在一盛水的盆中,置一鱼形小片,穿孔系线,另一头系在天牛角上,线长适度,将天牛置于另一小木条上,浮于水面,天牛四周环水,局促不安,频频挥动触角,形同钓鱼,鱼若离水,则钓鱼成功。如两虫比赛,以先钓起者为胜,十分有趣。



  瓢虫因为它的形状很像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它瓢虫。许多瓢虫的幼虫和成虫,是吃吹绵介壳虫、蚜虫、壁虱等害虫的能手,因此,人们称瓢虫为“洛农药”。
  瓢虫长的圆鼓鼓的,黄豆那么大,背上有两层翅膀,上层是坚硬的鞘翅,下层是薄膜的软翅,颜色鲜艳多彩,有形形色色的斑纹,因此也有人叫它“花大姐”。
瓢虫有100多种,类别有益害之分。鞘翅上闪光亮晶的,是有益的瓢虫;鞘翅上有密集的绒毛的,是有害的瓢虫。有趣的是,益害瓢虫之间是各据各的地盘,互不干扰,即使强迫它们交配,也只能孵出第一代杂种,第二代就没有繁殖能力了。解放以来,我国昆虫工作者利用大红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食螨瓢虫和澳洲瓢虫等防治粮食、棉花、油料、果树和蔬菜害虫,取得了安全、高效、经济的可喜效果。
  吹绵介壳虫是生活在柑桔、苹果、柿子等果树和桑、茶、玫瑰花上的害虫,它吮吸果树枝、叶和果实的汁液、养分,使叶片、花蕾脱落,果实减少,严重的可使果树枯死。它一年繁殖两三代,身上覆盖一层蜡质的保护壳,所以它不大怕喷洒农药。1953年,我国昆虫工作者首次把大红瓢虫移植到湖北宜都,防治柑桔吹绵介壳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他们又引进澳洲瓢虫,进一步抑制了吹绵介壳虫的发生。澳洲瓢虫每年产卵8代,常在吹绵介壳虫的周围产卵,当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它就吃吹绵介壳虫的卵和幼虫,有的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本领,钻进吹绵介壳虫身子里吃它的内脏。
  蚜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大多在棉花、大豆、小麦、高梁、甘蔗、黄瓜、白菜等作物的茎叶上繁殖生长,吮吸植物的营养液,并排泄出粘液,把叶片上的气孔堵死,使作物不能常呼吸而枯死。但是,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最喜欢吃蚜虫。过去有的地方的农民看到瓢虫的幼虫经常和蚜虫生活在一起,误认为它们中间可能有什么亲缘关系,给瓢虫的幼虫起了“蚜虫婆婆”这个外号。这真是冤枉了瓢虫。“蚜虫婆婆”在蚜虫群中并不是照顾这些害虫,而是把这些害虫当食物。据观察,一只七星瓢虫,一天能吃200多只蚜虫,一只七星瓢虫的幼虫,在17天的生长期间,能吃800~900只蚜虫。它一次可产卵2000~3000粒,吃起蚜虫来像狼吞虎咽似的,因而有效地保护了农作物。
  绝大部分种类的瓢虫,都是在树根底泥土里15~30厘米的深处集合在一起共同过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就破土而出,全体出动,有时在暖和的阳光照耀下,成群的瓢虫,熙熙攘攘地爬来爬去。从这以后,有盖的瓢虫就开始歼灭害虫了。



  在人行道旁的绿蓠丛中,家前屋后的庭园植物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种肩披盔甲,色泽鲜艳,斑纹多彩,体呈现半球形的小型昆虫,它就是瓢虫,俗称“花大姐”。瓢虫是肉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虫、蚧壳虫等小型昆虫,是植物忠诚的铁甲卫士。19世纪的中后期,美国的柑橘遭吹绵蚧为害,给果园经营者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1888-1889年从大洋洲引进澳洲瓢虫,不久就完全控制了吹绵蚧的发生,并形成了稳定的群落,直到现在,澳洲瓢虫对吹绵蚧仍然起着有效的抑制作用,在人类利用天敌防治作物害虫的历史上,写下了载入史册的光辉篇章。自此之后,瓢虫被应用于多种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有能捕食昆虫,成虫的移动范围较大,当一个地方的饵物全部吃光后,首先在周围爬动搜寻食物,如久未发现饵物,即飞离原处寻找新的饵物。成虫一般将卵产于饵物的附近,边取食营养边产卵,寿命较长。幼虫孵化后即能自己寻找饵物捕食。瓢虫的食量因虫龄而异。据观察七星瓢虫的幼虫每天的食蚜量为1龄11头、2龄38头、3龄61头、4龄124头,成虫平均每天能吃100头左右棉蚜。上海昆虫研究所曾进行过应用龟纹瓢虫防治温室蔬菜蚜虫的实验。在生产茄子的塑料大棚里,每星期释放数百头瓢虫成虫,较长时间有效地控制了蚜虫的增长。并且在现代化自控温室内,也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发现即使在蚜虫密度很低的情况下,瓢虫的成虫也能产卵繁殖,并能在温室内完成整个世代的发育,为温室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保幼激素 JH © 2012